最近有一部泰國3C業者的商業廣告,有對夫妻帶著兒子購買平板電腦,當店員得知是要買給五歲大的小孩時,告知家長應該七年後再來取貨。店員解釋,五歲大的孩子應該要花更多時間與父母相處,而不是透過電子產品來麻痺心靈。現代父母陷入兩難,期待孩子透過網路世界幫助學習,但又怕孩子沈迷於網路世界。
把3C產品帶入孩子的生活前,先來想想可能的壞處。近期,有位年近三十歲的陳小姐被家人帶來接受心理評估。陳小姐國小時學業、人際都不佳,國中開始接觸網路遊戲,從中找到成就感、也結交到網友,從一開始每天四到五小時,到現在每天花在遊戲的時間大約八小時,相當一份正職工作。高職求學,因為熬夜玩遊戲,白天也幾乎都在學校補眠度過。畢業後,陳小姐斷斷續續做了兩、三年的工作,最近幾年則是再也沒有就業的動機。陳小姐的情況已經到達「網路遊戲疾患」的程度。
第五版的《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》將網路遊戲疾患放在待研究的項目之中,然而就亞洲地區而言,這個現象已經到達不容忽視的程度。根據研究亞洲地區介於十五歲到十九歲男生,有百分之八點四已達網路遊戲疾患的程度,而女生也有百分之四點五,情況也不容輕忽。如果孩子有下列情況,在九項行為準則中達到五項以上,且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,很可能已符合網路遊戲疾患的診斷,應積極協助孩子就醫。
1.過分投入在網路遊戲,所有心思都在網路遊戲。
2.戒斷症狀:如果貿然中斷網路遊戲,立即出現煩躁、易怒的心情。
3.耐受性:需要花更多時間,才能得到相同的快樂,因此愈玩愈久。
4.無法自制:想停止不玩,卻無法改變行為。
5.對其他事情缺乏興趣。例如:不想找朋友、從事原本喜歡的球類運動。
6.即使了解所帶來的社會心理問題,仍然持續過量使用。
7.欺騙家人、治療師實際的使用時間。
8.透過網路遊戲逃避焦慮、憂鬱、無聊等負向情緒。
9.長期使用的後果已經危及重要關係、學業或職業。
對於手機、平板、電腦等產品,要如何教導孩子正確使用呢?韓國在初級預防的例子值得借鏡,對於幼兒園的孩子要教導他們注意交通安全、不要接近陌生人;那麼同樣重要的,也要教導三到五歲的幼童,應該要能夠遠離平板、手機,使用時間不應超過每天三十分鐘,內容不該有暴力成分(即因暴力行為而得到獎賞,且即使是卡通版本也不行)。
(本文刊載於20160720人間福報醫藥版)
(http://c.fastcompany.net/multisite_files/fastcompany/imagecache/1280/poster/2013/05/3009043-poster-1280-now-176-are-you-internet-addicted.jpg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