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

失眠除了吃藥 可用認知行為治療


  六十多歲的陳太太因為長期失眠而求助於身心科診所。四年前三十多歲的兒子意外往生,陳太太難以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,走不出喪子之痛,白天刻意不去想,晚上卻經常想起而影響睡眠;最近陳太太最近發覺身體每況愈下,對於睡覺變得更加重視,深怕睡不好而影響身體健康。每晚陳太太只能睡四小時,半夜兩三點醒來之後再也睡不著,她怕休息不夠通常又會躺在床上二到三個小時,直到天亮才起床。

  像陳太太這樣長期失眠的患者,除了藥物治療,更需要接受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。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是個別進行,或是透過團體聚會討論的方式。治療內容大致如下:

一、睡眠衛教:透過課室教學的方式,學員可以學習睡眠的基礎知識,瞭解睡眠的各個階段(淺眠、深度睡眠、做夢時期),大腦掌管睡眠的生理基礎,以及失眠的成因等等。

二、認知調整:陳太太發現睡不好後開始牙痛,因此更加看重睡眠對健康的影響,只要一天沒有睡好,就會擔心隔天可能又會有什麼身體毛病跑出來。擔心睡不好的想法會讓大腦裡的「清醒系統」過度活躍,反而無法入睡。因此,放下擔憂失眠的想法,以更全面的想法看待失眠,例如:「身體健康與飲食、運動、情緒調適、人際關係等等都有關連,睡眠好壞只是影響變項之一」。

三、煩惱記事本:透過記事本的書寫,提早一到兩小時來面對困擾的事,寫下心理煩惱的事(標題即可),之後再將記事本收藏起來。入睡前或半夜想到這些事,僅需要告訴自己已經寫下來,明天醒來再來處理即可。

四、放鬆練習:學習腹式呼吸法、肌肉放鬆練習、意象法等等行為技巧可以緩和身體及心裡的緊繃感,幫助入眠。

五、改變焦慮與床的連結:透過「刺激控制法」,每當躺太久睡不著時,就先爬起來,直到再次想睡才上床,可打破睡不著的焦慮感和床的連結。另外「睡眠限制法」先縮短躺床時間,提升睡眠效率,之後再增加躺床時間,是常用的失眠調整方法。


  民眾若有長期失眠的問題,建議可尋求心理治療協助,以便早日擺脫失眠之苦。

原文刊載於2016年6月15日人間福報醫藥版
(圖片來源http://www.schaumburgcounselor.com/Websites/schaumburgtherapist/images/blogpost/insomnia.jpg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