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

放下社交恐懼 治療成人口吃


    有位年約三十歲左右的張先生,因為口吃問題求助於身心科。張先生曾接受過語言治療,從中得到明顯改善。然而,隨著工作中人際相處的壓力,口吃的問題又復發了,最後索性辭去工作在家休養。


    口吃通常起源於兒童時期,介於二歲到七歲的孩童身上常會出現,七成兒童左右會自然改善,如果遲遲無法改變,應積極協助幼童接受復健科的語言治療。

    口吃的症狀常見有幾項,第一項是開頭困難,有時患者需要花費許多的力氣、掙扎,才能出第一個字。第二項是語言或是字的重複,例如:「老.老.老師,我有問題」。第三項是中斷,例如:「爸爸…哥哥…他搶走…我的…變形金鋼」。第四項是延長音。例如:「我—想要去—找—小明玩」。

    口吃成因與遺傳有關,父母若有口吃,孩子發生口吃的機率將會增加三倍,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。

  約莫百分之五十的成人口吃患者符合社交恐懼症的診斷,這會影響語言治療的效果。口吃患者即使透過語言治療後症狀改善,三分之二的患者仍會復發。近來,臨床心理學家針對口吃治療提供額外的建議,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取向心理治療可以做為語言治療外的輔助治療,增加治療效果。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改變對於口吃帶來的負向想法(例如:如果我開口出現口吃,別人一定會取笑我)、逃避行為(盡量不開口說話)、負向情緒(焦慮、憂鬱)。正念取向療法可以協助患者覺察發音過程中的肌肉變化,放鬆過度緊張的下巴、臉部等肌肉;覺察口吃的出現,適時調整身體反應;接納口吃帶來的情緒、想法,學習放下這些經驗。


  許多口吃者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,曾受到同儕的霸凌,導致社交恐懼。一般民眾對於口吃者存在負向想法,誤以為口吃的人是否能力較差。事實上口吃與一個人的智商沒有關連。有些人對口吃者缺乏耐心,造成口吃者急著把話講完,結果口吃症狀更加不可收拾。因此,如果能友善對待身旁口吃的朋友,相信彼此間溝通可以更加順暢。口吃者也可以積極尋求語言治療、心理治療的協助,學會如何減少症狀、與症狀共存。

原文刊載於20160830人間福報醫藥版
圖片來源https://craigsenior.files.wordpress.com/2007/12/craig433.jp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