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

災難過後 心理急救減低創傷不適




(圖片來源:http://blog.gaiam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2/04/Hope-Is-a-Feeling.jpg)
  近日復興航空在澎湖空難事件及高雄氣爆事件都造成重大傷亡。罹難者家屬、倖存者、救難人員等,都有可能出現「創傷後壓力疾患」,這些症狀像是腦海中重複出現創傷畫面,刻意迴避引起受創回憶的人事物,情緒焦慮、憂鬱、自責、睡不好、容易驚嚇等。

  不過,並非所有受到衝擊的人都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,透過「心理急救」的介入方式,可以減低創傷初期的不適感。

  介入的原則是陪伴者需要學習傾聽當事人的需求,給予任何實質的協助,提升立即的安全感。最重要的是,不過度詢問事件的細節。

  一般人如果反覆接觸這類新聞,很可能出現「替代性創傷」。「替代性創傷症候群」與「創傷後壓力疾患」的成因不同,程度較輕微,但是症狀極為相似。諮商輔導人員、宗教志工、記者、急診醫療人員等,因工作中與受害者的互動,接觸創傷過程細節的描述,若超出個體所能承受的程度,就可能發展出焦慮、憂鬱、睡不好等症狀。

  替代性創傷起於對受害者的同理心。若深入同理當事人當下的感覺,例如:「如果我當時在封閉的機艙內,我一定會感到極度驚慌、恐懼、害怕」,較容易發展出替代性創傷

  美國曾針對911事件進行研究,一般民眾在事件後觀看災難畫面的時數越多,後來越可能出現創傷反應。

◎面對災難,一般民眾可以這麼做:

●練習腹式呼吸:面對災難需要適度放鬆來幫助睡眠、恢復專注。請一隻手放在胸口,另一隻手放在肚子的位置。用鼻子吸氣,嘴巴吐氣。吸氣時肚子鼓起來,吐氣時肚子凹下去。放在肚子的手會起伏,胸前的手不太移動。吸氣心裡默數「12345」,吐氣「12345」。

●維持生活平衡:讓自己維持工作、休閒、家庭生活、靈性經驗的平衡。過度關注創傷經驗,將讓人不知不覺誤以為人生充滿危險。危險確實存在,但機率不該被高估。注意到人生的無常,讓人珍惜目前的關係,且重新排序人生的價值。

●和他人連結:旁人的支持可以緩和壓力感受。和他人建立連結,有利於形成彼此相互支持的社會網絡。

(原文刊載於103.08.03自由時報生活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