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mediclight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1/12/epilepsy.jpg
心理治療可否降低癲癇發作頻率?根據Epilepsy & Behavior 最近一篇回顧文章顯示,雖然目前還沒有一致定論,但可肯定的是心理治療可改善癲癇患者的心理健康,包括增加自信、社交技能,減少憂鬱、焦慮、生氣等情緒困擾。
最近Epilepsy
& Behavior Case Reports有篇治療案例,有位十六歲男孩,二歲開始出現癲癇,即使接受藥物治療,每月還是有一、二次白天發作,二到四次夜晚發作。男孩從小在父母協助下完成課業,不需做任何家事,使他覺得沒有任何成就感,像個有缺陷的人。他對成就的自我期待很高,但又無法肯定自己的能力,極度害怕失敗。
他經常迴避應負的責任,寧可找人協助也不願動手解決問題。男孩接受一年左右的心理治療,他學會在癲癇快發作前,透過腹式呼吸及意象練習中斷癲癇發作。他也學會負起學業責任,按時完成課業,避免壓力累積。治療結束後,十五個月追蹤期間,男孩白天不再癲癇發作,每月也只一、二次夜晚發作。
壓力會帶來神經及內分泌變化,影響睡眠,帶來憂鬱、焦慮等情緒,使得癲癇發作的機會增加。癲癇患者可以學習以下的壓力因應技巧:
一、學習各種放鬆技巧:例如氣功、瑜伽、肌肉放鬆練習、腹式呼吸等等。
二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:白天小睡,不要超過三十分鐘,以免干擾夜間睡眠。注意咖啡因對睡眠的影響,下午四點後不要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、食物。
三、規律運動:運動有利紓解壓力。可從最容易著手的運動做起,例如散步十五分鐘;也可從過去曾經喜愛的運動開始。
四、學習處理壓力:可避免的壓力(例如輪班工作),就盡量避免;無法避免的壓力(如家人、同事),要採取不同以往的面對方式。
五、培養接納的態度:學習活在當下,不要沉溺在過往的回憶或擔憂未來。接納人事物原本的樣貌。
若壓力可能造成癲癇難以控制,建議在藥物治療外,也尋求心理治療協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