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來源:http://www.irtces.com/img/bipolar-disorder.jpg)
學生反服貿協議運動持續,社會氣氛低迷,加上3月是躁鬱症好發期,身心科每年每到這時候,此類門診患者大增,嚴重甚至需住院治療。躁鬱症包括兩個時期:躁狂發作與憂鬱發作。躁狂發作下心情高昂,可能極度愉悅或易怒、話多、想法誇大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需求減少、大肆購物等;憂鬱發作則是心情沮喪、提不起勁、活動力降低、疲累、失眠、想自殺等。
約6至7成患者一開始是憂鬱發作,容易被誤以為是憂鬱症,當患者突然精力充沛,夜以繼日追逐不切實際的目標時,才發現原來是躁鬱症。如果身旁的人有類似情況,務必要尋求醫療協助。
躁鬱症需要藥物治療,但心理層面對治療的影響也不容忽略,下列方式可提高治療成效:
1.坦承問題才能正確診斷:躁鬱症不同於憂鬱症,「抗憂鬱劑」無法有效治療躁鬱症。許多患者礙於面子,只陳述憂鬱症狀,隱瞞躁狂發作時的失誤,使醫師無法正確診斷。門診曾有一位30歲出頭的患者,發作時購買5個靈骨塔塔位,卻不願向醫師坦白,錯失治療先機。
2.辨識前驅症狀,才能及早介入:透過情緒日記追蹤,可瞭解患者當前情緒波動過於強烈,提早察覺躁鬱發作的來臨。有位20歲出頭的女同學,每次躁期來臨前,開始熬夜進行許多任務,睡眠開始減少,就是她的前驅症狀。
3.學習壓力管理,降低再次發作:壓力事件愈多,發作的可能性會增加。反之,學習壓力管理技巧,能降低發作的可能性。當情緒不穩定,應盡量簡化生活,例如:不要衝動離職、搬家或離婚,避免帶來更多麻煩。
4.理性討論增加服藥順從性:家屬應耐心傾聽患者對藥物治療的疑問,不是一味要求患者服藥。當患者擔心被藥物控制一輩子時,家屬應同理患者害怕的感覺,再引導患者思考,如果沒有服藥的不良後果,如任意投資帶來的金錢損失等。
躁鬱症除藥物治療,心理治療可輔助提升療效,心理師可與患者一同努力,面對難纏的情緒波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