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解讀情緒反應:從情緒心理學的觀點,每一種情緒都有積極的意義。憤怒來自覺得權利受到侵犯,透過腎上腺素及交感神經的活躍讓人全身充滿能量以便攻擊;害怕來自於當下或未來可能面臨的威脅、危險,讓人做出逃跑的反應。然而,這些情緒誘發的反應,並不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,因為情緒有時只是「假警報」,需仔細判斷才能知道真偽。
3. 以正念來審視情緒:我們需要詢問自己對於情境的判斷是否正確?有多少的訊息是可信的?對於服貿送審的過程,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生氣?如果真的要生氣,那代表我們受到侵犯的地方是什麼?反擊的方式又該是什麼呢?除了聲援學運,是否有其他方式來讓侵犯減到最低呢?
透過上述的發問,讓自己靜下心,別被情緒拖著走。
4. 合理行動:如果是對政治不滿意,該撥出時間瞭解服貿協定、瞭解各黨立委的行動,在年底七合一選擇時(或是可能的公投案中)做出個人的決定。如果對個人未來競爭力感到害怕,那麼應該逐步調整個人競爭力,就不怕全球化浪潮的來襲。若是關心弱勢族群,請立即用行動參與公益事務。
若對於當前服貿議題過於恐慌、焦慮、心情低落、強烈憤怒,嚴重干擾日常,建議尋求心理師協助。
劉銘雄/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