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

照顧慢性病患重溝通


(圖片來源:http://ext.pimg.tw/mindlohas/1386518467-2598786061.jpg?v=1386518473)
一對老夫妻前來諮商,老先生患有糖尿病,老太太每天緊迫盯人控制先生的飲食;老先生在太太限制下,反因經常動怒讓血糖變得更加不穩定。類似的照顧問題經常出現,照顧者究竟要如何溝通呢?


首先,先看看不良的溝通方式:

一、質疑:有些照顧者會指出病人言行不一,例如:「你說要控制糖尿病,為什麼整天還是想要吃甜食!」但通常質疑只會引來反駁,不利行為改變。

二、嘮叨、碎碎念:通常照顧者會苦口婆心的勸告病人,例如:「不要吃甜食」、「抽煙對身體不好」、「不要整天躺著不動」,但往往收不到效果。

三、批評:有些照顧者會不自覺的在言談中指責病人,激起病人情緒,破壞彼此關係。這些批評像是:「一點常識也沒有」、「有夠白目」、「毫無自制力」、「故態復萌」等。

四、發表演說:我曾看過照顧者一開起口就停不下來,完全不讓病人有任何回應的機會。日子久了,病人乾脆不回應,而且也不願意改變。

有效的態度及溝通方式:

一、採取減害的方式:允許病人可以減少壞習慣,而非完全戒除。例如:將「禁止吃甜食」的目標改為「少吃甜食」;「不許躺床」改為「減少躺床時間」。

二、全人的照顧: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、心理及社會都處於安適的狀態。因此,照顧者除注意到病人身體健康,也要考慮到患者的心情。

三、先放鬆自己:人與人情緒會互相影響,學習放鬆自己情緒,才可避免自身怒氣、擔憂妨礙溝通。

四、增加同理心:理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良習慣、缺點,當事人可能還不想改變,或是尚未找到方法。同理對方的處境是溝通的起點,可以引導當事人去探索現況,未來才會有機會做改變。

五、多鼓勵:對當事人任何小小改變都要大大的鼓勵,如此,才有可能延續改變的能量。

六、注意非語言的訊息:當對方感到厭煩、起反感之際,在眼神、肢體動作上會不同尋常,這時應該聰明地選擇撤退。


若照顧者在陪伴患者上持續有溝通上的困難,建議應就近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。

(本文刊載於20150422人間福報醫藥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