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

從劉姓女童被害事件中得到的省思


  如同被害女童母親所說,期待從教育、社會整體的改變,來讓這類不幸事件得以避免。身為一位臨床心理師,我相信人性本善,多數人都是願意讓這個所處的環境變得更美好。然而,我們現今人人所做的努力還是不夠。


  我看到媒體的運作方式是令人憂心的,一再重複的案情報導,可能加深模仿行為、造成一般民眾心理恐慌。五歲以下的孩子如此遭到陌生人的殺害,這類事件極為少見,媒體不該造成一般民眾的恐慌。聚集在警局外的民眾因氣憤而摳打嫌犯、部分公眾人物表態想傷害嫌犯等等,不也暗示著生氣、受挫可以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。我由衷期待媒體工作者、公眾人物們能夠以其影響力,教育、刺激民眾可以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能力。

  嫌犯是否患有嚴重精神疾病,需要透過正式精神鑑定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答案。在等待調查結果的過程中,我們是否可以學習接受「不確定性」,而不妄加評論,做出過度簡化的推理歷程。對精神科患者的歧視沒有消失的話,只會阻礙患者就醫、持續接受治療。精神科患者本身並不會有更多的暴力行為,接受適當治療後更可以減少不幸事件。

  最後,以當前精神科日間病房、慢性病房的健保給付方式(每位住院患者收取固定治療費用,例如,日間病房每人全日700點),以及心理治療給付過低(每次344點),並無法鼓勵醫療院所多聘用臨床心理師執行心理治療工作。臨床心理師能協助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提升病識感、學習情緒管理、人際溝通、以及面對妄想幻聽等症狀。政策面不該讓剛畢業的臨床心理師四處尋找不到工作,而極需協助的患者等不到治療師。
原文刊載於20160330蘋果日報即時論壇
(圖片來源:http://www.redletterchristians.org/wp-content/uploads/light.jpg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