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6月1日 星期二

「臨床心理師」在「社區復健中心」的角色與功能

(圖片來源https://ei.mhs.com/portals/0/community5.jpg)
  隨著住院病人病情的穩定,最終的目標是離開醫院這個短暫的休息站,回到社區中。「社區復健中心」的設立,即在幫助病人在模擬社區生活的環境中,學習如何找到適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工作,學習處理工作上及生活上可能遇到的問題。透過這個「練習」的階段,讓病人對回到社區有些準備,病人在「社區復健中心」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,這時有專業人員在一旁協助處理,讓病人未來遇到問題時,能夠有更多解決問題的資源。以下就針對「臨床心理師」的角色和功能舉例說明。
  曾有一位女性病人讓我印象很深刻,在團體治療中她提到在家中和父親相處上很有壓力,動不動就被父親責罵,此外還不停的換工作,在工作中和同事相處時常有磨擦出現,感到不愉快,每次做沒幾天就做不下去了。我仔細的聆聽,試著了解她的感受,釐清她的問題,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在於「人際相處的問題」。人際相處的問題,常是病人在適應社區生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臨床心理師常會利用「團體治療」的方式和病人一同來處理上述的議題,通常由八到十二個病人一起參加團體,由心理師教導一些人際互動的小技巧,並且利用團體成員彼此的回饋提供改進的方向,讓成員學會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處理人際相處上的問題。

  曾有一位女大學生來找我做「個別心理治療」,她主要的困擾在於她不清楚別人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她,上課時總覺得別人在說她的閒話;出門在外有時感覺好像有人在跟蹤她,不知是喜歡她還是想到傷害她。她在學業的表現上沒有遇到多大的困難,上大學前曾住院服藥治療過,但是改善並不大,大學時也曾門診服藥治療過,但效果並不佳。有些病人就像上述的個案一樣,藥物治療可以控制部分的症狀,可是有些「不太合理的想法」,就是那麼的困擾著當事人,而吃藥好像也不能改變這些「不太合理的想法」,困擾著病人的社區生活適應,那麼個案可能需要的是心理治療。「認知行為治療」在過去被證實為處理上述情形的一種有效方式,能讓病人的上述想法發生的次數減少,或是當上述想法出現時知道如何去處理它。

  其它臨床心理師在協助病人回到社區生活中的工作包括:「情緒管理」、「壓力調適」的訓練及「促進病人對自身病情的理解」等。希望透過上述的介紹能讓您對臨床心理師在「社區復健中心」的角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。

(本文完成的時間為2004年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