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

向內看 非向外尋求


最近在會談室裡,經常聽到相似的故事。有些人經常掛在網路上,看社群網站,玩線上遊戲,或看看短片。我詢問對方做這些事情的感覺如何,有些人覺得有趣,但有些人出乎意料地回答沒有什麼感覺,只是「殺時間」。

每天放著正經事不做,花五到六個小時以上專注在網路或電視,可以確定這樣應該是有些狀況,需要尋求外界的協助。


有位大學生求學過程中,遇到感情困擾,和女友分手後傷心難過,花了一整年時間自我放逐在電腦遊戲,差點休學,所幸接受心理諮商才好轉。

一位五十餘歲男子,兩三年來整天待在家中看電視、喝烈酒,不願面對經濟及夫妻相處問題,被家人強迫接受心理治療。

不少人沈迷於某些活動,是因可讓他們暫時忘掉煩惱,減少心理痛苦。如果短暫逃避無可厚非,但一直逃避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。清醒面對生活難題,對困難處境要解決,例如:經濟上的壓力可積極找工作;有些時候則需要接受事情無法改變,消化當下情緒,例如:面對難以溝通的同事,只能放下抱怨,減少受到干擾。

問題在於要如何保持清醒,意識到自己正陷入困境或重複循環之中呢?不斷向外尋找五花八門的刺激分散注意力、麻痺自己的心,顯然不是辦法。有個方法很簡單,透過辨證式行為治療的正念技巧,學習「觀察」自己的生活。練習如實的觀察當下的身體感覺、情緒狀態、腦中的想法、當下的行為、衝動的傾向等。


就像練習鋼琴一般,先聽出哪裡彈錯了,才能夠慢慢調整手指的動作。人生也是,應多觀察自己在做什麼,行動的後果是什麼,或許能看出生命即將往哪裡去。若是前進的方向不是自己要的,應即時做出調整。

原文刊載在2015年12月15日人間福報醫藥版
(圖片來源http://www.newyorker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4/11/Konnikova-Internet-Addiction-1200.jpg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