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

悲傷經驗要「消化」






(圖片來源:http://blog.hillsbiblechurch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13/03/Grief-To-Be-Classified-as-Depression.jpg)

因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死於癌症,喪女未滿一年的父親前來接受了幾次心理諮商。

「心理師,我不知道要不要繼續這段感情關係,這會不會影響我對女兒情緒的處理?」一進門,他就有些煩惱的問著我。

「什麼原因讓你有這樣的擔心呢?」我想瞭解更多。


「我們彼此有好感已經半個月了,和她見面、線上聊天時,總是可以讓我度過原本難熬的空閒時段。我太太也不會在意這種事,只要不帶回家就好了。只是,我這陣子想起女兒的時間縮短了,而且每每想起還是很痛!」

「謝謝你這麼信任我,坦承這件事。看來原本思念孩子的時間,被感情的事給取代了,阻礙悲傷情緒的消化。這和你前一陣子忙於工作,讓自己沒有任何時間難過,是不是有些相似?」我試圖增加他對自身行為反應的洞察。

「沒錯。我這次回去掃墓,在納骨塔裡我找到她的位置後,只待了一會兒就匆忙離開了。在家人的面前,我不能讓他們看出來我的悲傷,不然會影響他們的情緒」

他明顯地迴避經驗負向情緒。

「你知道嗎我們處理負向情緒的方式都是經過學習而來的,你似乎比較傾向於解決問題,但不擅長於面對情緒。健康心理學裡提到壓力因應的方式有兩種,對於可解決的問題要去面對,而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要去消化、接納」「像是九二一地震、八八水災等帶來的傷亡,存活者需要走過悲傷反應的各個階段,從否認事件的發生、情緒麻木、到經驗各種情緒、與老天爺討價還價,最終慢慢適應亡者不在的事實等」我試著做一點衛教。

「我不喜歡自己一直陷在情緒之中,所以選擇了逃避它。前半年的時間,每天晚上我總是躲在浴室裡偷偷看著女兒的相片落淚,那種感覺像是永無止盡」他回想起女兒剛過世時的情況。

「如果你持續經驗過這些情緒,這些不愉快的感受會慢慢減少」「負向情緒並不是真的不好,失去親人的悲傷難過讓人痛苦,但也提醒我們把握身邊存有的關係。自責的感覺,讓人檢討行為,避免再次犯錯」「以你的情況來說,感到悲傷是難免的,但是自責倒是不必,因為你已經盡力陪伴她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了」。聽我這番話,他的煩惱、自責有稍微減少。

  有位心理學家做了很好的比喻,處理悲傷反應就像閱讀一本書,別只停在不喜歡的章節,就匆匆閤上書本,永遠不喜歡這本書;讀完全部的章節,才能瞭解整本書所要傳達的意思。像這位父親,除了記得女兒過世時的不愉快經驗,也終將永遠記得女兒生命顯現出的勇敢、天真與善良。

(本文精簡版刊載於20150408人間福報醫藥版 http://www.merit-times.com/NewsPage.aspx?Unid=395625 )

相關文章:清明思故人 調適心情渡悲傷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